讀書會- 哈達瑜珈(Swami Veda Bharati)

201911

 

種類繁多,可以視作是一種傳統的、想要提升境界的生活方式

  1. Krishnamacharya 教導出四大門徒的四大流行瑜珈
    • Indra Devi: 較和緩的體位法,40-50年代,宋美齡、瑪麗蓮夢露、葛麗泰嘉寶等
    • Pattabhi Joisashtanga vinyasa瑜伽創始人,宮廷侍衛的固定串列,99%是練習
    • B.K.S. IyengarIyenga瑜伽創始人,輔具運用的正位練習
    • T.K.V. Desikachar:瑜珈之心作者,瑜珈的療癒用途,回歸古法
  2. 希瓦南達瑜珈:古法,偏向體位法、呼吸法
  3. 喜瑪拉雅協會:古法,偏向冥想
  4. 生活的藝術協會:古法,偏向呼吸法
  5. Bikram hot yoga: 熱瑜珈,日本桑拿啟發的奇特變形
  6. 族繁不及備載。

 

  • Yoga 近代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uthor/aeggli
    • 1890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或稱辨喜),以《瑜珈經》為主,將瑜珈哲學介紹給西方世界。嬉皮文化影響下,大量歐美修習者前往印度學習瑜珈哲學,逵師那阿闍梨(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與施化難陀(Sivananda Saraswati)在這波浪潮上,將現代瑜珈的體位法傳授給西方人,使得體位法自80年代起,成為全球各地的瑜珈教室的發展主軸。
    • 1926-1946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在皇宮中的教學
    • 1939 Indra Devi教學宋美齡
    • 1957 Shivananda 前往西方教hatha yoga
    • 1964 Pattabhi Jois開始授課,1970 Ashtanga Vinyasa Yoga西傳
    • 1966 Light of YogaB.K.S. Iyenga將之付印成書
    • 1979 Paul Grilley創陰瑜珈
    • 1980年代,受傷者漸增,B.K.S. Iyengar所傳授的正位瑜珈風行
    • 1980年代,Bikram 開始熱瑜珈
    • 1982 Ravi Shankar開始生活的藝術基金會教導呼吸法課程
    • 1995 Power Yoga,融合音樂、健身、體操,讓瑜珈這項「運動」,從嬉皮文化走進健身房
    • 1997 Anusara Yoga,開心、內旋、外旋、醜聞
    • 2003 Universal YogaAndrey Lappa重新整理得瑜伽系統

註:西方新興流派,多是串連序列的不同。

 

 

  • Yoga身體論述的演進

體位法比例

經典的身體論述

0%

博伽梵歌》是19世紀前印度的主流瑜珈經典:

業瑜伽、智瑜伽、王瑜伽和奉爱瑜伽

10%

Patanjali《瑜珈經》:八肢功法http://www.sdm.org.tw/word4.pdf

  1. 持戒(Yama):講求不傷害、不貪婪、不盜、純淨、不受慾望束縛等。
  2. 精進(Niyama):包括潔淨身心、知足、苦行、習經,以及對天地保持虔敬的心。
  3. 瑜伽姿勢,體位(Asana):穩定和舒服的姿勢。
  4. 調息法(Pranayama):系統的呼吸(生命能量)法,呼吸控制和能量處理。
  5. 控制感官,制感(Pratyahara):控制感覺器官,進行練習語音冥想,收斂感覺。
  6. 執持/專注(Dharana):集中專注力以提升生命能,是冥想前的預備功。
  7. 禪定(Dhyana):即冥想。
  8. 入定,或三摩地(Samadhi):超越意識的境界。身體和感官靜止,看似在睡眠,但頭腦仍保持警惕。

30%

《哈達瑜珈經》成書時期約是西元15世紀

系統化地整理了譚崔主義中有關體位法、呼吸法的細節方法(調身、調息),並涵蓋飲食、聲音、脈輪(chakara)、經脈(nadi)、潔淨法(kriya)、身印手印(mudra)、鎖印(bundha)

95%

健身房瑜珈:解剖學以及運動生理學,剩下5%《瑜珈經》

  • 本書論述較貼近於哈達瑜珈經觀點
    • 身體模型:三層身/五層身
    • 目標:拙火/Kundalini
    • 體位法步驟:中心原點、入式、微調、式中定、離式、暫休
    • 身心關聯:
      1. 覺知身、觀察心
      2. 呼吸法是中間重要媒介
    • 輔助方法:咒語、身印、潔淨法
  • 瑜珈經觀點
    • 身體模型:原質/精粗身
    • 目標:返回原質(類同於印度六派哲學的數論派)
    • 體位法:只有三句關於體位法
      1. Asana應穩定而舒適 (2:46)
      2. 最少費勁,心專注在無窮盡處(2:47)
      3. 不受對立二元性影響 or 止於不二而超然(2:48)
    • 身心關聯:
      1. 瑜珈是心智的停止(1:2)
      2. 外五肢、內三肢
  • 健身房瑜珈觀點
    • 身體模型:運動生理學、解剖學
    • 目標:身體鍛鍊
    • 體位法原則:健康
      1. 肌肉、韌帶、關節、筋膜
      2. 動態解剖學、運動力學、運動生理學、神經生理學
    • 身心關聯:之前是分立,現在是或許有關係
      1. 用想像進行運動,具有運動效果。實驗主要目的就是用心理想像法(mental imagery, ie. imagine exercising)來想像強壯的肌肉訓練,想像自己像在健身房舉重般的發力。對照組則是沒有給任何指示,就坐在那邊11分鐘。結果4個禮拜過後,那些會做心理想像法的實驗對象竟然比沒有做的人肌肉還要強壯快一倍,有些人的肌肉甚至比參與實驗前還要多了8%( https://www.physiology.org/doi/full/10.1152/jn.00386.2014)
      2. 透過全基因組DNA序列分析,可以確知運動能改善心情,同時可以降低發生重度憂鬱症的機率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3238)
    • 輔助方法:輔具、量測儀器、科學
  • 瑜珈是種往內走的活動經驗
    • 八肢串連瑜伽透過固定的動作、固定的呼吸、固定的凝視點、固定的練習時間讓學生能夠在每日的自我練習當中去學習與自我溝通,前面我強調的瑜伽的本質在於控制心智的變化,在控制心智的變化之前,必須要能夠察覺我們的心智到底如何變化才行。倘若作為對照組的瑜伽練習卻跟實驗組一樣變化多端,沒了對照組,我們要如何能夠察覺心智的變化呢?八肢串連瑜伽固定練習的特性,能夠讓我們輕易的去察覺這些變化對我們的身心靈到底有怎樣的影響。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性,讓瑜伽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而非僅僅在瑜伽墊之上。
    • (老師安排好的)隨機串連序列,因時時的動作變換而需要十分專心投注在隨附瑜珈老師的指令,經歷中知道身體的使用、感覺、極限、不受控、障礙,以及心念的忽前忽後、只在當下,最後因而合一,得魚忘筌、兩相忘於江湖。
  • 瑜珈是一種經驗知識??

經驗知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相較於陳述性知識(Descriptive knowledge)來說,是一種無法透過任何文字、語言或是任何教學方法所傳授的知識,學習者必需要透過自身的經驗才能夠獲取這類型的知識。就好比游泳,游泳並無法被教導,大多數的初學者班,教練的角色都僅僅是在旁邊看護學生,直到學生自己學會游泳為止。瑜珈也是一樣,無法被教授,只能透過學生自己的體會才能夠學習,透過體位法來學習瑜珈是現代瑜珈的主要手段。然而,以運動為主軸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真正的學會瑜珈為何,最多只能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果真是這樣嗎?

  • 知識的陳述,可以讓經驗知識更容易體會
  • 科學: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rational model理論,主要是3個部分:Working memory (工作記憶)Declarative knowledge(陳述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程序性知識)

ㄗㄟ 

 

 

 

  • Asana Pranayama

運動力學與生理學觀點:良好的呼吸提供穩定的腹內壓脊椎穩定支持

https://www.unclesam.cc/blog/squat-7/

http://i.imgur.com/eFi5Uw3.png

https://correctiveexercise.wordpress.com/

pic11-270x300

腹內壓核心肌肉.jpg

目前體會到要達成Yoga Asana的身體使用原則:

  1. 會呼吸(pranayama)、就能練好Asana…… Yogi Sujit(索莉雅太陽瑜珈)
  2. 環腹部、環胸部是用來伸長。環橫膈膜、髖部是用來轉動。頸部是用來穩定環橫膈膜讓環胸部可以伸長活動;腿腳是用來穩定髖部,讓環腹部可以伸長活動。下腰部、頸部不是拿來折的。
  3. 用連動代替單一動作;閉鎖縮短與延展伸長;主動點、輔助點、被動點。
  4. 善用軀幹部位的每一寸,如橫膈肌、骨盆底肌、前鉅肌/下後鉅肌、束脊肌、臀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ec 的頭像
    elec

    瓊途茉路

    el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